当前位置:首页  走进故居  故居简介

许承尧故居

2015-07-17

许承尧故居位于徽州区唐模村西,建于清朝,自号“眠琴别圃”、“晋魏隋唐四十卷写经楼”,占地面积351.56平方米,总建筑面积约为426.42平方米。是一座典型的坐北朝南的徽州古民居,高屋黑瓦马头墙,明堂天井四合院。大圆门上刻有许老先生自书的“眠琴别圃”四个大字,原先前厅正对许府私宅花园,如今花园改成了徽州老作坊。这是因为历史原因下,许承尧故居曾遭受了较为严重的破坏,以至于建筑、家具、遗存的文学著作和文物档案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。现在保留下来并进行恢复的只是客厅、里进的居所和楼上的一部分,为了游客安全,管理人员将屋内现存的两部楼梯都封死了。

许承尧故居由正堂、居室及偏房,前后两天井组成。正门对应着偏房,上有悬匾“钦点翰林”四字尽显光绪皇帝钦点的荣耀。向左进入正堂,古旧条桌之上东瓶西镜的传统摆设寓意着终(钟)生(声)平(瓶)静(镜)。靠近天井的左右两根柱子上是一副许承尧先生写于70岁时的自挽联,概括了自己的生平抱负。正堂有两层,底层为大厅,楼梯位于偏房书房之后。内厅为三开间三层楼房,楼梯搁置于内厅墙后,是典型的徽州民居摆放手法。为了防潮祛湿,楼梯都架在约等于两级高的石块上。这种对于环境的考虑也体现在其他房间中,如书房、卧房与过道有一定的高差,且都用木架与地面隔绝了一定的空间,使得地上的湿气不至于上溢影响居住者的正常使用。其中居室为三层,这在徽州民居建筑史上都是十分特殊的。建立如此之高的房屋,或可能与许承尧先生曾将之作为“藏经楼”使用有关。东厢原有二层,但部分已损毁,只开放了部分一层空间,以至于无法确定其建筑在东侧的轮廓线。但可从残存的木构残垣中推算出来,东厢应是与主厅并行,彼此之间也有联系。现或可从许承尧故居旁的窄巷里窥得一斑。西面外墙采用了三叠式马头墙的构造手法,极具徽派民居特征。西面外墙之下有深沟围绕,与正门所在的地面基本处于同一高差,这是在唐模村进行旅游改造后土方平衡留下的痕迹。

与其他官商巨贾的故居不同,许承尧故居没有采用描金绘彩的木雕饰件,也没出现徽州古民居中经常使用的元宝梁,甚至连柱础也只是采用简单的原型柱石,但整体古朴雅致,这可能与许承尧的身份是官宦兼文人有关,他所欣赏的美是威仪与庄严的,而不是流于表面的财富炫耀。

许承尧(1874年-1946年),曾单名芚,字际唐、芚公,、婆娑翰林,室名眠琴别圃、晋魏隋唐四十卷写经楼等,徽州府歙县人。方志学家、诗人、书法家、文物鉴赏家。二十一岁中光绪甲午科举人,光绪三十年(1904)中进士,入翰林。辛亥革命后,应皖督柏文蔚聘,任全省铁路督办等职,后随甘肃督军张广建入陇,任甘肃省府秘书长、甘凉道尹、兰州道尹、省政务厅长等职。1924年辞官回京,同年由京返歙,从此绝迹仕途,在家乡以著述终老,著有《歙县志》、《歙故》等。

 
阅读109次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