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 走进故居  故居简介

汪大燮

2016-10-28

汪大燮(1859~1929),字伯棠,祖籍安徽黟县际联镇宏村,出生于杭州。清光绪十五年(1889年)考中举人,援例为内阁中书,升侍读、户部郎中。后又考中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,以明敏谨慎著称。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,沙俄一面加入联军,入侵北京,另一方面出兵霸占东三省。次年初,沙俄提出要求,妄图独霸东北,并以决裂相恫吓,迫使驻俄公使杨儒签约。汪大燮洞察形势,上书陈述利害,提出不能于和约外别订专约的意见,为清廷所采纳,拒绝了沙俄帝国无理要求。由是以熟悉外情而知名。汪大燮在中国政界中,资望甚高,同孙宝琦、钱能训合称“三老”。编有《英国宪政丛书》、《分类编辑不平等条约》。

宏村,坐落于安徽省黟县东北约10公里处,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,村落面积约19公顷,村中绝大多数村民都是汪姓,作为汪氏族群的聚居地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。宏村在2000年6月28日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,现存明清时期古建筑137幢。宏村的村落规划和空间布局,是依据仿生学建造的,形成了具有特色的“牛型村落”。这种以传统的风水理论作为指导而形成的村落,其选址,布局和建筑形态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的“天人合一”的哲学思想。

(资料来源:徽州名人故居及雕塑制作研究项目组拍摄)
(资料来源:徽州名人故居及雕塑制作研究项目组拍摄)
(资料来源:徽州名人故居及雕塑制作研究项目组拍摄)
(资料来源:徽州名人故居及雕塑制作研究项目组拍摄)
(资料来源:徽州名人故居及雕塑制作研究项目组拍摄)


风水因素:徽州民居和村落的规划,大多是在风水先生的指导下完成的。这种对于风水的笃信,和对于风水的不同理解,在拥有共性的同时造就各个村落鲜明的特点。例如徽州村落大多依山傍水的选择就是共有的理念,而宏村所采用的“牛”形布局,就是仿生学在村落设计上的一种体现社会关系因素:宏村与诸多的徽州的古村落一样,是以姓氏聚居而成的。这种血缘关系,宗亲关系,是宏村最原始的,最根本的社会关系形态。伴随这种社会关系而来的,就是严格的社会等级。而社会等级的划分,又主要以在宗族中的地位和物质财富两个方面作为依据。宏村的家谱清晰的记录了主源和支源,而现存的住宅建筑则体现了各户的物质财富。继而从汪氏祠堂的选址和布局我们又可以推断出,在社会等级的划分中,宗族之中的地位与权利是凌驾于财富之上的。

(资料来源:徽州名人故居及雕塑制作研究项目组拍摄)


文化观念因素:古徽州的村落规划,并不是纯粹的从实用功能的角度进行组合而形成的,而是传统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形式,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村落形态和徽州民居建筑的内部空间进行佐证。首先,宏村的“牛”型村落布局,在现代,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仿生学的范畴。而在古代,作为典型的农耕地区,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产资料。宏村村落的规划强调“牛”的形态,从文化观念和生活实践中体现了农耕地区居民对于牛的依赖。

再者,从典型的徽州民居平面可以看出,厅堂和厢房是沿着进深方向的轴线进行布置的。明亮开敞的厅堂是整个建筑的核心部分,用于会客,庆典等重要活动,而两侧幽暗的厢房则只需要满足基本的居住功能。在封建社会时期,妇女社会地位低下,每当厅堂有重要活动发生时,女眷都要回避,所以在厢房前方预留一块狭小的空间用于回避之用。这种明亮与幽深,开敞与狭小的对比,体现的正是传统文化观念里的“长幼有序,男尊女卑”的封建制度思想。


汪大燮故居兴建于清朝光绪25年(1899),位于古村落中间南侧,占地面积300平米,为汪大燮少年时代生活的场所。其故居门罩端庄,正屋为北向3间2楼结构,设有仪门,气势轩昂,堂前额枋、扇门等部位,木雕构图古朴,逼真而精湛,更显大气。这是一座分前后厅,三间两楼结构的民居建筑,高大宽敞,雅秀古朴。

(资料来源:徽州名人故居及雕塑制作研究项目组拍摄)


按照徽州地区的风俗,前厅的长条案桌上东侧放着大花瓶,西侧放着一面镜子,取谐音“东平西静”之意;中间放着自鸣钟,当自鸣钟响起,取“终生平静”的谐音,体现了主人对生活的一种希望。

(资料来源:徽州名人故居及雕塑制作研究项目组拍摄)




 
阅读81次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