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 走进故居  故居简介

胡贯三惇仁堂

2016-06-19

胡贯三原名胡学梓,号敬亭,生于清朝雍正癸酉年五月十五(公元 1733年),殁于乾隆甲寅年 (公元1794年),享年61岁。江南六大首富之一,毕生最讲究的就是商德和修养。他主张“以诚待人”、“以信处事”、“以义取利”的商德;他遵守“以善为本”、“以和为贵”、“以德为基”的十二字箴言,继承祖先遗训,崇文尚义,恤灾扶困,修桥补路,修建书院,造福桑梓。他曾捐重资修造黟、歙、休、祁四县大路九处一百六十余里,修建西递村全村的青石板路,重建歙县河西桥、休宁齐云山登封桥和黟县渔亭永济桥;捐银一万五千两兴建碧阳书院。胡贯三的崇文尚义、乐善好施的故事流传数百年,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。

胡贯三人物画像(图片来自网络)
胡贯三人物雕塑(图片来自课题组)

胡贯三故居惇仁堂位于黄山黟县西递村。出东园前厅大门沿巷直行,向右往前就是“惇仁堂”。惇仁堂,位于“大夫第”后弄,“敬爱堂”上首,滨临前边溪,建于清代康熙末年,距今已有290年历史,为徽商泰斗,明经胡氏二十四世祖胡贯三之父胡应海晚年居住的地方。房屋呈五开间两厢二楼结构,宽大明亮,气势轩昂,现为胡贯三嫡系三十世儿孙居住。

惇仁堂局部(图片来源课题组)


房大屋亮是惇仁堂建筑的显著特点,中间厅堂十分宽敞,目前在西递明清古居中数第一。后半部平顶天花,前半部拱形卷蓬为顶,并高于后半部,以确保天井光线直接照射到厅堂的太师壁。两侧各两间为卧房,两间卧房相通,古称“联珠房”,类似现代的套间。紧靠厅堂的两间卧室,面临天井,光线也很充足,而两侧的房间,由于离天井较远,光线自然就差多了。因此设计者就专门在房间窗户上方设计了一束见方的小天井。俗称“子”天井,以供采光之用。同时在两梢间又装有桃花木雕图案的隔扇门分隔,关上隔门,是三门两厢式样,而打开扇门,就一眼能看清并列五间房和两侧类似天窗的小天井,另有一番天地。其建筑结构非常特殊,在西递众多的古民居中又独树一帜。

堂内陈列摆设古朴典雅。“惇仁堂”匾额高悬太师壁上方,是清嘉庆年间自称“菊叟”的汪承霈手书(汪承霈,休宁人氏,举人出身,官拜三品,系太子太傅,军机大臣,吏部尚书汪由敦之子)。厅堂上悬挂木刻楹联两副:“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;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。”“寿本乎仁,乐生于智;勤能补拙,俭可养廉”。楹文寓意深刻,气度不凡,具有哲理,道出了当年主人的心志和为人。厅堂太师壁左右两侧,各有一具至今隐约可见的报喜捷板。据老一辈人介绍,一是胡绍仪的喜报,他在民国初期官封江西省上犹县县令;一是的胡绍盈(字霭溪,云銮)喜报,他兴教育,办新学,被国民政府教育部授予“四等一级文章”。他们二人都是胡贯三的直系后裔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曾经在此房住了40余年的黄杏仙女士(1882~1947),她乃黟县黄村历史名人,黄土陵、黄元治家族的大家闺秀,是胡贯三的玄孙媳妇,早在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,她就冲破了封建传统意识的阻挠,在西递村开办了崇德女校。所授教材有《女子展读》、《孝女经》、《烈女传》,嗣后,女校又改为西递女子学校,课程也随之改为国文、常识、珠算、书法和刺绣工艺,在教与学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,知行两者统一,深得社会人士的赞誉和支持。

惇仁堂局部(图片来源课题组)




 
阅读70次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