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 走进故居  故居简介

胡积堂故居履福堂

2016-06-19


胡积堂号琴生,安徽黟县人。是清代著名的书画收藏家、鉴赏家,是徽商泰斗、江南六大首富之一胡贯三的孙子,以“西递笔啸轩主人”之名被列入《中国美术名人大辞典》,著有《笔啸轩画知录》,至今北京故宫博物馆仍然保存着当年胡积堂收藏的字画。

(图例:胡积堂人物雕塑,图片来源:徽州名人故居及雕塑制作研究项目组拍摄)


西递旧称西川,三条溪流由东而西穿村而过,因水得名;又因村西1.5公里处是古时驿站,又称"铺递所",西递之名由此而来。公元1047年,西递始建。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,与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正式批准通过,成为中国27处世界遗产之一,并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建筑224幢、祠堂4幢、牌楼1座,素有中国古代和现代历史的衔接点、明清古民居博物馆、桃花源里人家、古民居建筑的艺术宝库等美誉。

(图例:西递村局部,图片来源:徽州名人故居及雕塑制作研究项目组拍摄)


履福堂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(公元1684年),距今已有320多年的历史,是明经胡氏26世祖胡积堂的故居。这是一座分前后厅,三间三楼结构的民居建筑。

厅堂摆设别具一格。前厅堂前挂有“履福堂”匾额,两侧有木刻楹联反映出主人的伦理观念 :“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,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”,长条案桌上东侧放着大花瓶,西侧放着一面镜子,去谐音“东平西静”之意;中间放着自鸣钟,当自鸣钟响起,取“终生平静”的谐音。体现了主人对生活的一种希望。钟两侧各有瓷制“帽筒”一只,古时的男人戴着西瓜皮帽子,一旦坐下来就顺手把帽子往帽子筒上一放,故称“帽筒”。堂前两边挂有奇特的撕画、烧画,它是用笔绘出如用火烧烙,再用手撕合并而成。厅堂上的摆设显得非常古朴典雅,幽静墨香。

(图例:履福堂(局部),图片来源:徽州名人故居及雕塑制作研究项目组拍摄)


进入后堂,有一用于扇风的板扇悬挂于半空中,一边刻有“清风徐来”四字,一边刻有“凌云”二字,一扯动绳子,板扇即轻轻来回摆动,可以想象,当时主人是何等的悠闲自在!而板扇后有一幅楹联:“快乐每从辛苦得,便宜多自吃亏来”,体现当时主人传统的思想美德。再看天井两旁各有十二扇木门,雕刻了花草、飞禽、走兽,在每扇门中段各雕刻了一则孝义故事,合起来是一幅《二十四孝图》。
后厅的天井中有一个用黟县青石砌成的大水池,既有养鱼观赏,调节湿度的作用,又有消防蓄水的功能。这在自古就有“旱船”之称的西递村这个缺水又是木质结构建筑的乡村起着不可低估、轻视的作用。履福堂以十八、十九世纪典型的书香之家的特有风貌,吸引了无数的中外学者专家。今履福堂的继承者胡福基,常将收藏多年的珍贵字画、古玩按习惯张挂、摆设起来,供慕名而来的海内外嘉宾观赏。履福堂成了一处名闻中外的私家文物博物馆。

这座房子的前厅曾在1994年用一比一的比例仿造,送往北京参加在北京工人文化宫举办的“安徽省经济成果展览会”的展出,受到一致的好评。

(图例:履福堂“清风徐来”(局部),图片来源:徽州名人故居及雕塑制作研究项目组拍摄)



 
阅读63次数